出品|搜狐科技
作者|常博硕
上市,或许从一开始就是OpenAI的必经之路。
据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,OpenAI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其最早于2026年下半年进行的IPO(首次公开募股),目标估值约为1万亿美元,并计划在2027年挂牌上市。
如果这一估值成真,OpenAI此次IPO将成全球历史上最大规模IPO。
在IPO进行的同时,微软与OpenAI的关系也备受瞩目。就在IPO被爆出前,OpenAI正式官宣完成一次复杂架构重组,其营利性子公司正式改制为了一家公益公司,此次架构调整既为IPO铺平了道路,也将其与微软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。
为什么一定要重组?
近日,OpenAI正式发文宣告重组已经完成。其非营利母体更名为“OpenAI基金会”并继续握有公司控制权,持有估值1300亿美元的股权(约26%)股权,旗下营利实体转变为特拉华州注册的公共利益公司OpenAI Group PBC,受基金会控制。

至此,OpenAI也就摆脱了此前盈利回报上限的束缚,拥有了自由增发股票和IPO上市的资格。
PBC全称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,中文通常翻译为“公益公司”或“公共利益公司”,随着AI的兴起,这种公司性质在美国也越来越流行。简单来说,这是一种介于营利与非营利之间的企业结构,它允许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的同时,将公共利益纳入决策,并受到法律保障。
通常在传统公司里,如果管理层为了某个“公共利益”(比如环保或安全)做出了牺牲巨额利润的决定,他们极有可能会面临其他股东的诉讼。但是在公益公司里,如果他们为了坚守其公益使命(比如为了“AI安全”而暂停某个模型的发布)导致短期利润受损,他们可以免受股东的诉讼,因为他们只是在履行公益公司的法定义务。
这种转型对于OpenAI来说就至关重要了,面对天价的算力需求和模型训练成本,只靠私募资金显然无法撑起公司的持续运转。对此,奥特曼也曾坦言:“公司未来庞大的资本需求意味着上市是我们最有可能采取的道路。”
不仅如此,安全和利益其实一直是OpenAI内部长期存在的矛盾。
2015年成立时,OpenAI就对外宣称公司的宗旨是要开发能够造福全人类的AI,OpenAI只是一家非营利组织。
随着模型训练和算力成本急剧上升,单靠捐赠已无法支撑发展。2019年后,OpenAI创建了“有限盈利”的结构。OpenAI Inc.(非营利母体)仍是最高控制方,负责公司治理、使命监督、董事会任命。OpenAI LP(有限合伙公司)是执行营利业务的实体,由 OpenAI Inc. 担任普通合伙人,投资者与员工作为有限合伙人。
投资者与员工可以获得回报,但收益上限为投资额的100倍。 也就是说,如果某投资者投了1美元,理论上最多只能得到100美元的利润,超出部分将归属非营利母体 OpenAI Inc.,用于公益与AGI安全相关的长期研究。
OpenAI Inc. 保留最终控制权和使命否决权。
但是,经历了在2023年董事会罢免奥特曼的“宫斗”事件后,外界开始普遍质疑这种“有限盈利结合非营利控制”的结构。一是非营利董事会拥有巨大权力,却不对股东负责,二是营利主体承担实际风险,却缺乏治理参与权,外部投资者们也认为他们对公司运营的话语权十分有限。
于是又有了这次重组。此次重组,OpenAI基金会作为非营利母体,仍有对营利实体的最终控制权,基金会通过特殊表决权可以任命或撤换OpenAI Group董事,全权掌控公司方向。基金会初始持股26%,并获得一份认股权证:未来15年内若OpenAI市值增幅超过十倍(突破5万亿美元),基金会将自动增持,确保自己成为公司最大长期受益方。
也就是说,这一调整使非营利组织本身也成为公司的重要财务利益相关者,同时彻底解除盈利上限,为OpenAI打开了通往万亿级资本市场的大门。
微软为何要放掉养肥的鱼?
上文说过,2019年OpenAI变为有限盈利结构,微软就是这个时候加入了OpenAI的投资者阵营。
自2019 年起,微软不仅是OpenAI 最大的投资者,也几乎垄断它的基础设施,模型运算全靠Azure 云端、产品也整合进微软生态,两者的关系更像附属而非合作。
搜狐科技粗略统计,微软过去6年在OpenAI 身上投资了130多亿美元、拥有其约三分之一的股权,还有独家云端服务权,所有OpenAI 的模型都必须运行在Azure 上。但是经此改组后,这些条件几乎全被松绑,而且股权从32.5%被稀释至27%,同时独家权也被削弱因为根据新协议,OpenAI 能与其他公司共同开发产品。
这原本是多么有利的位置,微软又为什么要同意改变?
因为在旧协议中,OpenAI一旦自行宣布实现AGI,微软的独家权利就会自动终止。这项条款对于微软来说是完全不利好的,如果OpenAI真的实现了AGI,相当于微软拿出几百亿的钱帮OpenAI实现宏图大业,但胜利前夜被踢出去了。
而新协议新增了一项条款,当OpenAI 宣布实现AGI时,必须由独立专家小组验证结果。同时,微软的智慧财产权则延长至2032 年,并包含AGI后的模型。
这样一来,微软在这场赌局里才是正式上桌了。
除此之外,新协议里还表明,微软现在可以独立地与第三方合作,追求AGI的发展。这也让微软得以布局更广,与Anthropic、Mistral等OpenAI的竞争对手结盟。
从商业角度看,微软也没有吃亏。虽然股权比例下降,但投资价值暴增,从130亿变为1350亿美元。而OpenAI 承诺的2500亿美元云端支出,即使分摊到10 年,每年也有250 亿美元的稳定收入。
他们仍然是合作伙伴,但不再独占对方。微软已经在跟Anthropic建立关系,OpenAI则在资本重组完成的前后,火速与甲骨文(Oracle)、AMD、博通(Broadcom)签了一系列大单。
11月3日美股盘前,OpenAI与亚马逊网络服务(AWS)也宣布建立伙伴关系,签了一笔380亿的大单子,亚马逊将供应英伟达芯片用于扩展算力规模。开盘后,亚马逊股价应声大涨超4%。
“你们尽管做空”
官宣独立但依然合作后,在Brad Gerstner的BG2频道,微软CEO萨提亚·纳德拉(Satya Nadella)和OpenAI CEO萨姆·奥特曼(Sam Altman)坐在一起聊了一个小时。
奥特曼对自己的商业版图依然自信满满,并表示:“我希望萨提亚能从这笔投资中赚到一万亿美元,而不只是什么一千亿。”
整段谈话中最尖锐的一个问题莫过于,OpenAI作为一家年收入130亿美元的公司,如何能做出 1.4 万亿美元的支出承诺?
这个问题源于奥特曼在一次直播中的承诺,他表示未来四五年内将投入1.4万亿美元,其中明确的承诺5000亿给英伟达,3000亿给AMD和甲骨文,2500亿给 Azure。
奥特曼直接回应:“首先,我们的收入远不止那个数。其次,有大把的人想买OpenAI的股票。那些对我们算力投入大惊小怪的人,恰恰就是最想买我们股票的人。”
“我很少有希望成为上市公司的时刻,但有一个罕见的情况让我觉得上市很有吸引力,那就是当那些人写着OpenAI即将倒闭的荒谬文章时。我真想告诉他们,你们可以直接做空我们的股票,然后我等着看他们是怎么亏钱的。”
随后,纳德拉表示,他认为现在人工智能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算力,而是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问题。“如果你没法足够快地在靠近电源的地方完成数据中心建设,那么即使你手里有一堆芯片,也可能插不上电。事实上,这正是我目前的处境——问题不是芯片供应不足,而是缺乏可供部署的机房基础设施。”
总有一天,算力一定会过剩,但微软与OpenAI的赌注是:随着智能变便宜,需求会持续爆发式增长。
华尔街的投资逻辑
估值问题或许也同样值得深思。据公开信息,2025年OpenAI营收约130亿,同时微软在财报中披露,其对OpenAI的权益法投资导致净利润减少31亿美元。基于微软持有约27%的OpenAI股份,这意味着OpenAI本季度净亏损约115亿美元。
考虑到税前亏损和之前持有的更高的股份,实际亏损可能超过120亿美元。
一家130亿收入的公司,估值却达到惊人的5000亿元。对此,美国巴克莱投资银行金融分析师Ian对搜狐科技表示:“这个估值逻辑显然不是根据P/E(市盈率)或P/S(市销率)来计算,更有可能是根据未来期权价值来计算。”他还表示:“那些投资人显然不认为OpenAI是一家传统的SaaS(软件服务)公司,而是把它看作未来的基础设施。就像之前PC时代,微软的估值也非常惊人,如果AI是未来,那OpenAI的重要性就会变得很高。我想这是投资人们的赌注。”
“收入的速度也很重要,从几千万美金到百亿,只用了几年的时间,这个或许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。”
同时,他也表示出自己的担忧:“这个投资的风险在我看来还是非常大的,也许更适合那些激进的投资者或人工智能的忠实信徒,在现在的市场下要达到一万亿的估值是非常有难度的。”
最后,他认为:“如果最终IPO的估值不如预期,这笔投资就不算物超所值。”

